Skip to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情牽方寸:國際藏書票展覽

藏書票在香港

古人因為對書籍的珍重而製作了藏書票。藏書票有憑證功能、藝術鑑賞和收藏價值。有如書的身份證一樣,從藏書票上的圖案和藝術風格,便能推斷書籍是屬於哪一家或哪一位的收藏,有「紙上寶石」的美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有藏書票的書就是被寵愛的證明。

藏書票發展至今,更像郵票,是收藏家或票主搜集、交換的對象。藏書票易於創作,收藏成本門檻低。然而,這種與閱讀、藏書息息相關的獨特藝術,在今天的香港仍為較少人所認識。

傳統藏書票以木版、石版、銅版、絲網或彩色套印印製而成,面積大小不一,視乎書籍大小而定,早期一般是三乘五英寸,印有 Ex libris(拉丁文,意為“我的藏書”)或其同義詞及票主名稱。除版畫藏書票外,也有手繪、剪紙、傳拓、攝影和電腦圖像設計的藏書票。傳統的藏書票會有家族紋章、票主的肖像或其喜愛的東西、嗜好等的圖形,亦有箴言式的辭句,表達讀書、藏書或愛書的心得等。

藏書票的文化由歐洲人帶到世界各地,不過每個地方的的接受程度並不一樣,時至今日仍是歐洲藏書票藝術家較為活躍。亞洲方面,則集中在日本和大中華地區,並未普及至東南亞地區。這充分反映出不同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上的差異。

在香港,要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才開始有知名文士,如葉靈鳳介紹和創作具中國風格的藏書票。其後,作家董橋、黃俊東、藝術家梅創基等,也分別在報章專欄介紹藏書票,梅創基更是首位在藝術學院舉辦版畫藏書票專題展覽的藝術家。梅創基指出香港的藏書票元老是唐英瑋和陳仲綱,他們是香港早期創作藏書票的本地藝術家。到一九八九年,由本地收藏家兼畫家余元康先生與一群愛好藏書票的版畫家成立了香港藏書票協會後,才開始有組織地把這種文人的精緻玩意,推廣給普羅大眾認識。

本展覽是香港藏書票協會和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為紀念香港藏書票協會成立三十周年而聯合主辦的國際藏書票特展,展出本地和多個國家的精選藏書票,將香港接近消失的藏書票文化再度呈現。

展品以版畫藏書票為主,希望通過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這個知識寶庫的平台,從技術層面介紹藏書票藝術,希望讓觀眾認識和學會如何欣賞藏書票,令這門將近消失的小眾藝術能繼續在香港承傳和發展。

吳秀華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
視覺藝術院硏究助理教授